
新加坡 AI 办公系统 Agnes:200 个 Agent 并行研究,让 AI 主动「找茬」打磨设计
新加坡 AI 办公系统 Agnes:200 个 Agent 并行研究,让 AI 主动「找茬」打磨设计真正的 AI 系统不是一个 Chat 窗口,而是一个智能的工作现场。 工具越多,效率反而越低?一项来自《哈佛商业评论》的调查显示,员工每天平均切换应用程序超过 1200 次,一年下来累计浪费的时间高达 5 个完整工作周,占全年总工作时间的 9%。
真正的 AI 系统不是一个 Chat 窗口,而是一个智能的工作现场。 工具越多,效率反而越低?一项来自《哈佛商业评论》的调查显示,员工每天平均切换应用程序超过 1200 次,一年下来累计浪费的时间高达 5 个完整工作周,占全年总工作时间的 9%。
最近,这家由前 Meta 和世嘉老兵组建AI游戏公司Studio Atelico,宣布完成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,由专AI的风投 Air Street Capital 领投,Hugging Face 核心成员 Thomas Wolf 参投,高调宣布要重新定义游戏体验 ,他们的目标,是让每个玩家都能拥有独一无二的动态世界。
感谢 Moose 老师非常细致地分享了: 他从WAIC 大会现场观察了国内 AI 的最新动向——从大厂展区的大模型生态,到独立团队的创意产品,涵盖办公、教育、设计、视频等多个场景。通过这些案例,可以更清晰地看到 AI 在 2025 年的三种趋势:套壳的传统产品、短期的效率工具,以及真正有潜力的垂直平台与智能体(Agent)
Vibe Coding(Claude code、Cursor、Lovable) 把原本8周的开发周期压缩成2天 现在,同样20倍的加速在营销圈上演—— Vibe Marketing: 一个人➕n 个AI Agent和自动化工作流,几小时就能把营销想法落地了,杠杆效应大到离谱。
GPT-5是一个分水岭,终于学会了「推理」。联创Greg Brockman最新访谈畅谈了OpenAI AGI之路,未来AI可以做到边用边学,在超临界模式下推导出N阶后果。
老朋友们,久违! 让我们来看看大厂们最近又有什么新的动作!
「小红书 × Google 夏日黑客松·出海专场」共有 463 位开发者报名、提交了 100+ 个项目,上周末在 AI Hacker House 举办了 48 小时的决赛。
在大多数人还在讨论AI如何影响白领工作时,一家叫Topline Pro的公司已经悄悄拿下了2700万美元的B轮融资,专门为美国的蓝领创业者们打造AI驱动的商业操作系统。这不是什么遥远的科幻故事,而是正在美国50个州同步上演的商业革命。
人类对 AI 安全的担忧由来已久。在图灵测试被提出以及达特茅斯会议正式定义「人工智能」之前,阿西莫夫就已经提出了「机器人学三定律」。
这阵子玩了不少 AI 应用,感觉大家都在卷一个事,让 AI 更强、更快、更全能。但聊多了会发现,无论模型能力多强,它们大多还像是解决问题的工具,在下一次对话里把你忘得一干二净。